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文/王新娟 杜彬恒 

  约了好几次,他才同意接受采访,他说“觉得自己做得太少了,不敢说话,怕自己的经验对别人没用”。关于采访地点,我们征求他的意见,他笑着说:“就在实验室吧。”下午一点多,我们走进实验室时,他正在电脑前看论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在实验室度过。看论文、做实验,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从“迷茫”到“清醒”转变 

  李明军出生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2000年,高中毕业的他考进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一入校,他就感觉非常无助和迷茫,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早在中学时代,出身农民的他心中就有一个信念——跳出农门,然而自己又到了“农大”,学的也是农业,觉得没出息,他觉得命运似乎故意在捉弄自己。 

  入学不久,李明军有幸聆听了王鸣教授的报告。在报告中,王鸣教授讲述了自己在园艺方面研究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对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想,既来之则安之,自己来自农村,农业很落后,农民很穷,既然学了农业,就应该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出去和别的同学一比,学农还是很受人歧视,没有什么地位。原来的自卑心理并没有完全消除,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本科期间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 

  大学临近毕业,李明军找了好几份工作,但都不怎么满意,于是他决定考研,但在决定学校和导师时犯了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有幸接触了园艺学院的马锋旺老师,马老师治学严谨的精神和蔼可亲的态度深深触动了他,于是,他坚定不移地报考了本校研究生。研究生期间,随着对专业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李明军慢慢地对自己有了信心,并开始不断而深入地思考,他说“园艺既然是一个学科,那就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在马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看英文文献,本科四级没过的他看英文文献的难度可想而知,他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抠,第一篇文献他整整钻研了近一个月。在实验室,笔者亲眼看到这篇长达30页的文献资料已经被翻阅得破破烂烂。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李明军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顺利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同时对园艺学科的国际研究进展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李明军认为,要占领科研的高地,必须具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结合国内外园艺学科发展的现状,根据学校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自己进行科研的切入点,他对自己有了非常明确的定位。 

  很快研究生就要毕业了,人生又面临一次选择。很多人选择出国深造,也有人选择到北京等地求学,自己到底该怎么办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在本校继续读博。他说“搞科研在哪里都一样,杨凌很清静,能安下心来潜心做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科研已经进入正规,换个环境很有可能就要从‘零’重新开始”。 

  在“小天地”做“大课题” 

  李明军的研究方向是果树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所在的实验室是园艺学院果树逆境生理及其抗性改良实验室。在他学习、科研的实验室里,笔者看到师弟师妹都尊敬地称他“李师兄”,有问题都纷纷请教他。大家如此尊敬他,不是因为年龄大,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科研能力强,是果树逆境生理及其抗性改良创新团队的骨干力量,是团队中第一个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的人。 

  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马锋旺教授的指导下,李明军很快就进入角色,承担起了科研任务,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做“光对苹果生长影响”这一课题时,为了能够找到光影响苹果生长的影响系数,需要设置不同的梯度,对苹果进行不同比例的遮光,可是目前套袋用的纸袋不能满足实验要求。一次上街买东西时,他看到地摊上卖的筛子上面的纱布,灵机一动,买了不同密度的纱布,实验时用不同密度不同层数的纱布对苹果进行遮光,成功地解决了实验难题。 

  同时,李明军大胆地开始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第一次,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将论文“Distribution and metabolism of ascorbie acid in apple fruits”投给了欧洲最具权威的学术刊物——Plant Sci.,没想到一个月后,收到了期刊主编的回信,“文章可录用”。第一次的成功,更加增强了李明军的信心。紧接着,他连续撰写7篇英文论文(已有6篇被录用和接受),同时也在国内参与发表论文6篇。他的成功大大激励了园艺学院的其他同学,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同学都开始尝试用英文写文章。谈到经验,他说:“很多同学认为Sci离自己很遥远,不是因为做的东西少,主要是他们不自信,做出的东西不敢用英文写。”他鼓励大家,只要有创新点就大胆地写,不要被自己打倒。 

  李明军还时刻关注科研最新动态,每周,他都要查阅国际上本领域的最新文献,由于长期坚持阅读英文文献,现在他半个小时就能看完十页的英文文献。 

  读博期间,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老师向李明军发出邀请,很好的出国机会,他都放弃了。他说:“我不相信在国内比在国外做得差,只要踏踏实实做实验,在实验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做出成绩,在国内也一样能做出大成果。” 

  如今,他成为一名“根正苗红”的农林科大学子,在这里度过了9个春秋,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能“搞科技”,也要“能下地” 

  农业科研的终极价值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这就要求农业科研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果树是一门实践型、应用型科学,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经常要深入田间地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李明军从来没有喊过苦、叫过累。过去几年的夏天,为了研究光对苹果抗坏血酸的影响,实验必须在晴天的下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进行。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在下午5点之前,李明军都要爬上高高的树顶对苹果一个一个的进行实验处理,一做就是1个多月。他的吃苦精神感动了村子里饱经风霜的老大爷。“这孩子可真能吃苦啊!”老大爷动情地说。 

  借用节假日,李明军经常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活动。前年暑假,他参加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服务团,为农民讲解有关苹果树管理的知识。去年10月份,他积极报名参加了省委组织部举行的博士基层挂职活动,利用学习之余到陕西咸阳服务基层,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给农民带来实惠。 

  在实验室里,遇到干重活,李明军也总是抢在前面,帮助实验室体力比较弱的同学,这样也使得实验室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科研团队的凝聚力非常强,有力地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增强了大家的创造力。 

  如今,临近毕业,成熟稳健的李明军已经收到多家用人单位的邀请,他不用为求职奔波,仍然在科技创新的田地里有条不紊地耕耘着…… 

上一篇:李嘉诚最经典的创业奋斗故事

下一篇:创业前,不妨退而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