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让产业大军迈向人才高地——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记者 赵超
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参与我国高速铁路工程建设的技师翟长青……他们不仅是我国产业大军的一员,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高技能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让产业大军向人才高地迈进,让产业大军不断涌现高技能人才。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发挥作用,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加快自主创新,主体在企业。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还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没有这支高技能人才队伍,再先进的科技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谈不上以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
实践证明,高技能人才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牌工人”许振超创造的“六连环”工作法和集装箱桥吊高效操作法,极大地提高了青岛港集装箱公司的工作效率,为企业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创新尖兵”罗东元在铁路电气设备维修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获得数项国家专利,为企业创造效益、节省投资超过3000万元。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是高速动车组和国内外城市轨道车辆研制的主导企业,拥有大批高精尖数控设备。这家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创造条件让技术工人立足本职岗位创新发展。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机械手班在班长谢元立带领下,全员学习机械手操作和编程技能,不但出色完成了生产任务,还自主开发编制了多种小件焊接的操作程序,使动车组构架小件的机械手焊接比例达到95%以上。更可喜的是,一批技术工人在这种编程实践中经受了锻炼与考验,迅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高手。
在全国,各产业行业的众多企业通过组织立项攻关、难题招标等形式,向技术工人交任务、压担子,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发现和使用人才。
在应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高技能人才同样发挥了作用。山东省诸城市拥有600多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1.1万多人,占职工总数的11.2%,分布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商业服务、建筑建材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到来时,广大高技能人才利用自身优势,改进传统工艺,推进技术创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小革新、小改进、小发明,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升级。仅在2008年下半年,全市就创造新技术、新工艺125项,为企业节约成本3500万元,创造价值6000多万元,有效减轻了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实际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层次的各类人才来保证,既需要具有开拓能力的企业家、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高级专家,同时也需要具备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以及各类实用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广大劳动者开辟技能成才的广阔通道,不断提高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也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注重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到2009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突破1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2630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770万人。
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夯实人才培养体系是关键。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集团组织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强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我国依托高级技校、技师学院和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认定了28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指导东部地区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政府投入、社会筹集等多种渠道,建设了一批技术先进、公益性、开放式的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公共服务。北京、天津、江苏、江西等地建立了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政府补贴制度,对参加当地急需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培训的人员给予补贴。
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岗位成才。我国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制定职工培训规划,并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加强对职工的上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引导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
三是发挥技工院校基础作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各相关部门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同时,选择部分技工院校开展理论教学与实习训练融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和通用职业素质训练课程试验工作,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