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7日和5月14日,本版相继推出“做强职业教育”系列报道,围绕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和校企合作等社会关注的话题,刊发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的《职业教育应从两端努力》等文章、专家学者的评论以及本报记者的深度报道,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本版今天推出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文章,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
“做强职业教育”系列报道虽然告一段落,但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职业教育的话题,与广大读者一道,为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经过近些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战略重点的地位。在改革创新中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是重大的时代课题。
发展职业教育
要有国家视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
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资源、能源和环境承受巨大压力,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要站在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来看职业教育。我体会至少有六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决定着国家和地区产业竞争力;二是职业教育反映了产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职业教育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四是职业教育是调整教育结构的切入点;五是职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六是职业教育是保障人民群众实现尊严和体面劳动的教育。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数以亿计中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具备了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能力;具备了服务国家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也还存在着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和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我们要研究分析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面向时代要求谋划改革与发展。
具体地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与发达国家同类教育水平相比,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学校办学条件还相当薄弱;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缺乏宏观规划和政策引导;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待提高;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强化;对接产业和职业岗位的专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接岗位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校长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学校基础管理制度和办学规范还不健全;科学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生成长的“立交桥”体系还不畅通。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既有国家层次上的,也有学校管理层次上的。
职业教育发展
须相时而动
●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来办学
●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增强培养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的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调要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五个方面的工作与职业教育直接相关: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发展公益性社会服务。
职业教育要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办学规模、育人质量上与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新型农民和新市民的要求相适应,更好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职业教育要紧紧跟上产业振兴、调整、升级、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要研究国家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跳出教育看教育,紧紧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来办学。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然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新的就业方向,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格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必须立足国家产业建设,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做到专业对接产业、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学校办学对接区域经济,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产业需要的,地方发展用得上的。我国一些地区先后出现的“民工荒”,实质上是“技工荒”,表明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了,工人的技能没有及时更新,适应不了新产业的要求,这也暴露出了职业教育在需求预测和人才培养上的不足。适应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型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急需加强。一些新产品,我们可以设计出来,但做不出来、做不好。这些都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很大、责任很大。
另一方面,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增强培养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的能力。我国有13亿人口,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教育结构,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
提高职教质量
是必由之路
●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
●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
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由之路。具体说来:
深化改革创新。一方面要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进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建设,努力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另一方面,推进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等关键环节创新,进一步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改革四个模式。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园区化发展,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改革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要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来研究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顶岗实习,如设岗见习、找岗实习、顶岗实习、创岗见习等。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职业教育评价模式,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评价模式。
创新六个关键环节。一是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优秀工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二是创新专业设置,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农牧业、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等领域的特色专业建设。三是创新教材应用,依照国家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五是创新队伍建设,改革教师评聘机制和考核标准,研究制定聘用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六是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或咨询委员会等决策机制,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的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机构,加强学校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能力已经具备,下一步的重点是实现规模能力和质量能力的协调发展。提高质量需要全方位加强各个环节工作。其中,德育工作是首位,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队伍是关键,办学条件是基础,管理制度是保障。我们必须在各个环节下大力气解决突出问题,最终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具备两种能力,即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二是使学生获得两个证书,即学历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三是使学校做出两大贡献,即为国家产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改善民生做出贡献。
日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明确了战略方针、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行动计划将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坚持立足全局、服务产业,问题入手、重在行动,近期突破、服务长远,宏观布局、推进试点,强化保障、重视评估,实施好“十项计划”,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鲁昕)
(作者系教育部副部长)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