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0-05-2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2006年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已于2009年12月全部通过了教育部、财政部的验收。我们在高兴之余,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来说,目前取得的成果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本报记者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发现,3年的示范性建设,给学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宪亮说:“校园硬件设施的变化自不待言,最重要的是,示范性高职建设让我们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说,一是想法变了,观念变了。示范性高职建设让学院找到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使我们认准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学院的定位更加明确。”
二是做法变了。示范建设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探索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什么是高职的特色,怎样体现高职的水平?就是要比中专、技校高,还不能办成普通本科的‘压缩饼干’。”他说,以前国内90%的高职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样”,本科专业32门课程,高职就改成28门,没有高职的特色。通过示范性建设,大家意识到高职特色的体现,就是要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入手,探索出一套真正属于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首批通过国家示范建设验收的28所高职院校中,黄河水职院不仅顺利通过验收,而且还获得了优秀的评价,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奖励,成为“示范中的优秀”。但在该院举行的一次教职工大会上,刘宪亮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通过国家验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2010年仍然是学院“基本建设年”。
他分析说,首先,虽然学院已经跻身全国高职院校前列,但是建设成果还主要集中在一些“点”上。比如,目前学院共有63个专业,但完成国家示范性建设的只有11个专业。一些专业课程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全院63个专业,都按照国家示范性建设的标准建设,将涉及几千门课程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其次,高标准的实验实训设备已有装备了,但尚未达到充分利用的境界。刘宪亮坦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还在探索中。示范性建设的成果还没有推广,还没有一届在全新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到底效果如何?应该通过社会与市场来检验。”他说。
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如果把实施示范性建设的高职院校比做一支部队,3年的示范建设好比把小米加步枪的装备换成了飞机、坦克。但是“老式步枪虽然笨,可是使用起来已经比较熟练;飞机坦克虽然厉害,还有一个适应和熟练的过程。”刘宪亮说,目前换了新装备、有了新思想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用长时间的办学实践来检验,力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不断地书写一个个“逗号”。